(星雲大師開示摘要

天有生命,地也有生命,在天地之間,山水、空氣、樹木花草都有生命。世間萬物之所以寶貴,在於萬物皆有生命。對於生命,有時我們會感到生命很苦,活得很辛苦,但有時候也會感到很快樂,活得很自在。有時我們批評了無生氣的人為「行屍走肉」,意思是他像一個會走動的屍體,沒有靈魂,沒有內在精神,沒有生命的意義。因此對我們來說,探討生命及如何加強生命的意義,就非常重要了。 

我們活在世間上,離開不了時間和空間。時間有生命,冬天過去,春天再來,春夏秋冬的輪轉,不就是時間的生命嗎?空間也有生命,東、南、西、北不同的方向,就是空間的生命。把時間、空間合起來,就成為我們認知的宇宙、世間。在佛教裡,認為整個時空及一切生命最主要的依據,就是「空」。 

現代人普遍有一個錯誤的觀念,認為「空」是「沒有」的意思,實際上「空」才能建設萬有。比方說,沒有這一個會堂的空間,我們如何聚會?如果桌上的茶杯裡沒有空間,茶水要倒在哪裡?沒有口袋的空間,零碎的小物品能放到哪裡呢?我們的鼻孔不空、口腔不空、腸胃不空,還能活下去嗎?所以「空」不是「沒有」,就如虛空,不就包容萬有嗎?「空」就是世間宇宙的本體,它沒有一定的形狀,也沒有一定的樣子可以比較。 

茶杯裡的空間是圓形的,房子的空間是長方形的,還有橢圓形、三角形等等,意思是虛空本身沒有形狀,卻又遍佈一切形狀中,所謂「虛空無相,無所不相」。「空」是我們人類、生命的本體,所謂「空生萬法」,因此我們要認識它,不管是男生、女生,什麼民族、什麼人,我們都是以本體│空為依據。在「空」裡面,佛教說生命、世界,乃至宇宙萬有,都是由「四大種」的因緣和合,才有宇宙萬有的生命。所謂「四大種」,就是「地、水、火、風」四個條件、四種元素,合起來就稱為「世界」或「人生」。 

首先,是堅硬性的「地」。就如我們人有骨頭才能站立起來;虛空要有大地,我們才能在大地上活動。大地隨著空的生命而有種種變化,比如地能儲藏各種東西;地能生長,生命不都是靠大地才能生長嗎!第二,是潮濕性的「水」。如太平洋、大西洋、印度洋比大地更寬、更廣。人的身體沒有潮濕性的水分,如大小便溺、汗、血液等,人也不能活著。第三,是溫暖性的「火」。虛空之中,不管是炙熱的陽光或溫暖的陽光,總之因為有「火」,帶來人類的文明;有光,大家才能把世界看清楚。假如人類身上沒有暖氣、溫度,怎麼活下去呢?第四,是流動性的「風」。如果空氣不好、不流動我們都不能存在。人之所以活著,就是因為有空氣,一口氣不來就不能活了。 

那麼這個「我」、生命,是「有」還是「空」呢?我們把「空」和「有」分割成兩個,以為「空」的不是「有」,「有」的不是「空」,但是佛教認為,「空」就是「有」,「有」就是「空」,「空」「有」是不二的。看起來「空」和「有」是對立的,其實不然,它是正反兩面,所以《般若心經》說「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」。「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」這兩句話,我們一般人不容易懂得它的意義。 

比方說,最近大樹鄉水果盛產,如芒果、龍眼等,因為水果多,蒼蠅就多。奇怪,平常也沒有那麼多蒼蠅,怎麼一下子來了那麼多?牠們從哪裡來的?又好比龍眼樹,平常我們也沒有特別注意它,當收成季節一到,樹上結出成千上萬顆果實,每顆龍眼裡面,還有核、有肉、有皮,這些東西都從哪裡來的?龍眼是從樹枝還是葉子長出來的?這麼多龍眼到底從哪裡生出來的?本來沒有的東西一下子那麼多;本來很多的東西也會慢慢歸於消滅。電視機本來什麼都沒有,不過我把搖控器一打開,裡面就有許多人在跳舞、唱歌,這叫「空即是色」。不過表演得再熱鬧,歌聲唱得再好聽,只要我把搖控器一關,就什麼都沒有了,即「色即是空」。一塊黃金,即使把它做成耳環、戒指、手鐲等種種不同的裝飾品,但是在千變萬化的相狀以外,它的本質都是黃金,這就是「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」。 

我們的生命也一樣,因此我們必須從「有」和「沒有」上面,先把生命認識清楚。經典裡常以水和波浪作比喻,一陣風起來,即波浪滔天。水等於「空」,它本來是平靜的,沒有動盪,當無明煩惱的「風」起來,就「吹皺一湖春水」。正當波濤洶湧的時候,我們不要認為那是波浪,它的本來面目是「水」。 

所以在宇宙萬有的現象界,我們要認識的不是現象,而是生命的本體-空,它是由本體和現象結合起來的。我們人類,由於對生命有了執著,就認為生命是一個個體,是「我」。有了「我」,就會與他人產生對立,所謂「我」、「人」、「眾生」、「壽者」,人間的是非就很多了。所以我們可以從「有」、私我、執著,進一步把生命擴大、昇華,讓「空」、「有」調和,生命的痛苦自然會減少。 

在西方國家,大家最有興趣的體育活動,應該是足球比賽。不久前,才舉行世界盃足球賽,大家看電視轉播都看得那麼認真、計較,一場球賽下來,因為「我」和「你」要賭個輸贏,真不曉得讓多少國家、多少人「幾家歡喜幾家愁」。一場足球比賽中,有一位男士抽香菸,因為看球看得太入神,一個不注意,香菸的火竟然燒到隔壁一位先生的衣服,「唉唷,好痛喔!火哪裡來的?」。抽煙的人知道是自己不對,趕緊道歉,那位先生仍看得聚精會神,說:「好了,好了,不要緊,看球,回去再換一件就好。」彼此說完話以後,又繼續看球。不知不覺又燒到隔壁女郎的頭髮:「唉唷,我的頭髮!」抽菸的人知道自己又闖禍了,趕快賠不是:「對不起,是我的香菸……」如果在平時,一定會吵架,甚至告上法院。但這位小姐看球太認真,大概是標準球迷,不假思索的說:「不要緊,看球,回去再重換一個就是了。」當然這都還不到「無我」的階段,只是他(她)暫時忘記了計較、忘記了「我」,足球的勝敗比「我」重要。 

人在「忘我」的情境下,可以泯除許多人間的爭執、計較;如果能達到「無我」的境界,那種快樂真是無限、無窮、無盡。談到忘我、無我,各位試想,我們現在擁有的這個身體,真的是我們的嗎? 

有一位小姐的長相不好看,就怨恨父母為什麼把自己生得如此醜陋,要交朋友都很困難,加上一直受人輕視,一時看不開,就跳河自殺。恰巧一位老和尚從河邊經過,把她救了起來。女孩哭喊說:「不要管我,不要救我,我生得這麼難看,死了比較好!」老和尚說:「姑娘,人的生命有兩個。第一個是自我的、自私的生命;第二個是為人的、無私的生命。你剛才跳河自殺,那個自私的、自我的生命就當作淹死了吧!現在我把你救起來,你要活出第二種生命。第二種生命就是與大眾融和在一起的生命,是服務的生命,是最美的生命。」這位姑娘接受老和尚的勸說,慢慢改變觀念,看到年老的人走路不方便,會上前幫忙攙扶;看到老太太衣服洗不動,她也主動幫忙,對所有人都給予服務。人家都說這一位姑娘這麼好、這麼有美德、這麼可親可愛,給她很多的讚美,她越來越開心,人一開心起來,慢慢的影響氣質,相貌慢慢變化,也越來越多人喜歡她、愛她,後來和一位年輕的男士結為夫妻。這說明了人的生命,是可以改變的。 

 

以下講「生命的層次」,共有四點:

第一,父母生養色身的生命。

父母生養我們的這一個身體,叫做「色身的生命」。常有人問,人從哪裡來?簡單說,從「愛」來的,父母親因為相愛,而有了愛情的結晶。人生從愛而來,基本上「愛」就是我們的生命,所以,在人世間大都把愛情看得跟生命同等重要。匈牙利詩人裴多菲有一首著名的詩作:「生命誠可貴,愛情價更高;若為自由故,兩者皆可抛。」 

由於生命皆從愛而生,因此對於情愛的執著,可以說是人的本能。人間的愛情都是一齣又一齣悲歡離合、是非苦樂,層出不窮的戲碼。人世間因愛成恨的,只可嘆他們對於生命的意義是過分的不了解。六十年前我初到台灣,有一天晚上,我在宜蘭的一條河堤上散步,突然聽到「碰隆」一聲,原來是一個人掉到水裡,由於我從小在揚子江邊成長,略諳水性,就趕快把他救起來。落水的是一個失戀的青年,他說:「你不要救我,我所愛的人去愛別人了,我不要活了。」我了解以後,因為自己也喜歡文學,就念了一首小詩給他:「天上的星星千萬顆,地上的人兒比星多,真傻瓜,跳河自殺為什麼只為她一個?」所以,自私的、小我的生命都不足取,我們慢慢要有「大我」的生命。 

父母生養我的色身,我有了生命的實體以後,就代表這個身體是我的嗎?如果我有病或有其他遭遇了,身體都不由得我自主。以一般人的理解,「我」的生命,應該是自由自在、稱心如意,實際上不能。有一個母親很愛她的孩子,凡事百般呵護,孩子的功課還沒有做完,她都說:「沒關係,媽媽幫你做,你去睡覺。」為了愛孩子,什麼都是「媽媽代你做」。有一天,小孩的手指被刀片割破,流血了,他說:「唉唷!好痛喔!媽媽代我痛一下嘛!」這時候媽媽能代替孩子痛嗎?不能。確實,生老病死各種痛苦,誰也不能代替。 

佛經裡有個比喻:有一個人出外旅行,錯過了旅店,正為晚上該借宿何處而發愁時,看到一座無人的小神廟,就在神龕下面權且住一宿。睡到半夜,忽然外面有聲音,頭往外探,看到一個小鬼背著一具屍體走進來。旅行的人很害怕,心想:「糟糕,今天遇到鬼了。」正當驚魂未定之際,跟後又進來一個高大的鬼。他想:「糟糕,一個鬼就難應付了,我竟然遇到二個,看來今天不吉利。」大鬼進來以後指著小鬼罵:「你把我的屍體搬來這裡幹什麼?」小鬼抗議:「這個屍體明明是我的,怎麼說是你的呢?」兩個鬼爭吵,越吵越烈,旅行的人禁不住在神龕下顫抖,被小鬼發現了:「這裡還有一個人,喂,出來,不要怕,替我們作個證明,這一個屍體究竟是誰搬進來的?」實在為難了這個旅人,他的確看到屍體是小鬼搬進來的,如果說是小鬼搬的,大鬼一定不饒過他;如果說是大鬼搬進來的,他又覺得有違良心。人之將死總要說真實的話,他就勇敢說:「我看到這個屍體是小鬼搬進來的。」大鬼一聽,很生氣,立刻把他左邊的膀子扳下來吃下去。小鬼一看,「唉唷,這個人幫我的忙,他的膀子反而給大鬼吃了,怎麼辦?」靈機一動,就把屍體的左膀子扳下來,替旅人接上去。大鬼餘怒未消,又把右膀子扳下來,小鬼趕緊把屍體上的右膀子替他接上去。總之,旅人整個身體都被大鬼吃了,小鬼也把整個屍體替他接上去。大鬼小鬼一陣惡作劇以後,呼嘯而去,留下了這個旅人。這時候嚴重的問題來了,旅人心想:「我是誰?」我是張三,住在某某地方,給鬼吃了,現在這個身體不是張三、不是我,但是我記得我叫張三。想著想著,他終於悟到一個道理:原來這個身體不是真正的我,也不是我的,在身體之外還有另外一個「我」。

 所以,大家不妨思考一下,父母生養我們的這一個身體、生命,在時間之流裡,幾十年的歲月走到最後,究竟是誰的?對於第一個父母生養我們的生命,我們首先要求安全,要求活下去,然後要求生活、吃飯、睡覺,再要求愛情、知識、美術、音樂種種的東西,人的欲望一直發展到第二種生命,就是靠社會、大眾來維護的生命。

 

 第二,大眾賦予社會的生命。

我們的生命,是仰賴社會大眾共同維護的。佛教講的道理很多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「緣起」,世間上所有人、萬事萬物,都必須靠因緣才能生成。

 當初釋迦牟尼佛為了面對人生的迷茫、生死苦惱,不知道該如何解決,所以他毅然抗拒傳統,要自己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。經過十多年,他終於在印度的一棵菩提樹下、金剛座上,夜睹明星之際悟道了。假如我們要問,釋迦牟尼佛悟的是什麼道?就是「緣起」。宇宙萬有不能單獨存在,它必需要有多少的因緣關係才能存在。只有父親,沒有母親,我能出生嗎?只有母親而沒有父親,我能出生嗎?如果這個人我不喜歡,那個人我也不喜歡,世界上的人統統沒有了,我一個人能存在嗎?佛陀所悟到的緣起,就是「共生」,人類乃至宇宙萬有,都是一個共生的存在。比方眼睛、鼻子、嘴巴不同沒有關係,大家共同存在,和諧就會美麗;五根手指長短不一,也沒有關係,大家合作,和諧就有力量;五臟六腑都不同,只要能共同存在,讓我身體健康,和諧就能生存;一桌菜,酸甜苦辣,各取所需,和諧就很好吃;唱歌,男低音、女高音各有不同,都不要緊,和諧就很好聽;跳舞,這個人手向那邊,那個人的腳往這邊也沒關係,和諧就很好看。和諧就是未來幸福的根本。 

其實,和諧就是「空容萬有」的意思,我個人對此體會很深,因為我是和尚,和尚者,以和為尚。當初釋迦牟尼佛建設僧團,他就以「和」來建立六和僧團,所謂見和同解、戒和同遵、利和同均、身和同住、口和無諍、意和同悅,「和諧」很重要。除了在佛陀的六和僧團,在家庭裡也要「家和萬事興」,「兄弟同心,利可斷金」。所以,我現在倡導「四和」,從「家庭和順」到「人我和敬」、「社會和諧」,最後「世界和平」。人間的生命萬千種,一以「和」為貴。

 

 第三,佛法成就信仰的生命。

我們擁有第二個社會因緣和合的生命仍然不夠,因此要追求第三個生命,就是信仰昇華的生命。我所說的信仰,不一定是對宗教的信仰,信仰最重要的,是對自己要有信心,在我們的生命中要活出意義、活出希望、活出動力。

 八十四年前,我出生在江蘇揚州一個窮苦的家庭。七十年前有幸出家,慢慢懂得生命的意義,是要靠對自我的信心。這份對自己的信心,並不是有我無人,而是有「我能幫助人,我能為人服務,我能忍耐,我能慈悲,我能提得起、放得下」的信心,還有對國家民族的信心,對文化的信心。因為佛教的《華嚴經》裡,有一句話叫「不忘初心」,對於我要出家做和尚的這份願心,不能倒塌,不能丟人現醜,因此我要發揚我的信心。

 你對自己的生命,要覺得寶貴,要有信心,生命才有價值。你對於家庭要有信心,不隨便談情說愛,一旦談情說愛,就要對愛情有信心;不要隨便找職業,一旦找到職業,就要有信心;也不要亂交朋友,一旦交了朋友,就要對朋友有信心;社會活動也不能隨便參加,一旦參加,就要了解、要有信心。因為有信心,就會有動力,就會有希望。就如我們登山,只要有登頂的信心,即使再困難、辛苦,流再多的汗,我都會克服,就是因為一句「我要登頂」。

 我出家的時候,並不知道什麼是釋迦牟尼佛,雖然四、五歲開始跟隨外婆素食,她也常帶我進出道場,但我只知道有觀音老母。出了家以後,才慢慢懂得什麼是佛教。佛門裡的日子不好過,不過我乘著我的信心、力量,一路走來也七十多年了。出家的七十多年中,我沒有見過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是什麼樣子?我也不知道。我一生尋尋覓覓,一直在找尋釋迦牟尼佛到底在哪裡?我曾七訪印度,就是為了找尋佛陀的蹤跡。找了很久,終於我明白了,釋迦牟尼佛並不在哪裡,他一直都在我心裡。所以,我現在經常鼓勵大家講一句話就是:「我是佛。」假如你有這個力量,敢說出你就是佛,從此就不會懶惰、說謊、嫉妒、瞋恨。因為佛祖不會懶惰、不會說謊,也不會嫉妒、瞋恨。假如你和別人吵架了,立刻想到曾經承認「我是佛」,你會想:「我為什麼要跟你計較?我是佛,不吵架的。」又或者受到別人給你的委屈,你會接受。為什麼?因為你會想:「我是佛,我有力量。」我覺得能夠具足信心,把生命動員起來,讓生命有活力,這就是我倡導要昇華的第三種生命。 

 

第四,求證永恆法身的生命。

最後一種我們要追求的生命,就是永恆的、不死的生命。人都會死,誰能不死?死的是我們的身體,我們的生命不死。好比一根木柴燒完,我再放一根木柴;這根木柴燒完,我又再放一根,一根又一根的木柴,表示一個人一段又一段的生命,每根木柴都會燒完,但生命的火會一直延續下去。 

明白說,人生死不了的,想死都死不了。或許你會想,自殺不就可以了嗎?不,自殺以後更苦。為什麼?自殺以後,確實是沒有身體了,但難道你沒有業力嗎?你不必負責任嗎?等於我們說「我愛你」,可是「愛」在哪裡?假如把人的身體解剖了,我想也找不出「愛」。同樣地,生命在哪裡?空在哪裡?「虛空無相,無所不相」,生命跟空一樣無所不在。又如佛教常說: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。」南宋哲學家陸九淵也說:「宇宙便是吾心,吾心即是宇宙。」我們人的心如宇宙,宇宙是我的心。 

所謂「豎窮三際,橫遍十方」,如何體會如虛空的人生?不是口中說「我心如宇宙、宇宙就是我心」就可以的,宇宙者,時間上,通古來今;空間上,十方世界都可謂宇宙。若能把生命擴大,讓生命流於無形的法界之中,那麼我們就可以體會真正的生命,是橫遍十方、豎窮三際,是通達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生命。 

當然,我不一定要成佛,但不管什麼人,最起碼應該要開悟,普天之下一切人等,不論是讀書人、研究者、科學家、哲學家、宗教家,開悟很重要。悟,應該是不難求的,差別在於大悟和小悟而已。所謂小悟,就好像平常我們一下子明白了、通達了一些事情:「我懂了!」「我明白了!」「原來是這樣啊!」這也是悟。或者在讀書、做事、禪坐、禮拜時,忽然像收音機一樣,頻率通了就有了聲音;又如電燈一打開,千年暗室,一燈即明,「心燈亮了」。所以,我們的生命是可以不斷提升、擴大的。每一個生命都能透過一些方法,找到自己永恆的生命。 

(法堂書記室整理供稿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人間文教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